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文章

中国律师如何国际化

2019-01-02 11:19:33 俞卫锋律师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主任俞卫锋律师就“中国律师业在法律服务国际化中的探讨”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

律所国际化

他说,法律服务业第一个属性就是经济性,即法律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也是乘着国际化的东风,上海律师事务所和上海律师在国际的法律服务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而法律服务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律师界有一批先驱当时叫涉外律师。

什么叫涉外律师呢?就是既懂外文又懂法律,具备这两项技能就可以在当时的竞争中胜出,成为名律师甚至行业领军人物。时间到了2016年,现在懂外语的律师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如果我们假设,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通过英语四六级,那我们现在懂外语律师的比例应该超过90%,上海2万多名律师,本科生占比90%以上,而且比例在逐年提高。

说国际化,是不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之一能够为境外客户服务,或者为中国客户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就是“国际化”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国际化不仅是用外语从事工作,而是律师要有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能力。国际化意识最基本是语言要求,还有就是要了解国际经贸通行规则。国际化视野就是律师的格局不仅限于上海、中国,要洞悉全球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全球化发展的规律。国际化能力不仅是律师提供跨境法律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国律师事务所有能力参与甚至引领发展,具有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竞争优势。上海有一些律所、有一批律师已经踏上国际律师舞台,但数量还不多。根据司法部统计,能够以外语为工作语言、在国际法律舞台上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全国不超过3000人。虽然数据有待商榷,但其揭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律师事务所国际化而言,大致有四种模式。

第一类以大成、金杜为代表,中国律所与境外律所结成瑞士法下的联营,虽相互独立却共用品牌。

第二类是中国律所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本地律所结成长期伙伴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固定合作体系。

第三类是中国律所加入或紧密或松散的国际律师联盟,利用律师联盟在各国各地区的成员所形成国际化法律服务网络。

第四类是中国律所直接在境外开设分所。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此类的国际化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客户提供多法域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有国际化的收益就有国际化的成本,我们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国际化成本是什么?就是对律所管理要求的提高,国际化要求律所在各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比如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的提升、IT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投入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才梯队的投入,尤其是青年律师的培养。我们着眼于国际化的律所,你们准备好了吗?

律师国际化

以上是律所国际化。我们再来看看律师的国际化。法律服务是一个高度定制化的服务,虽然现在法律服务业也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也需要破解是否会被新技术和新思维颠覆之类的命题。但对于律师而言,我们始终坚信一点,职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是根本所在。套用时髦用语,就是专业化、精品化。既有执业领域的细分、也有相关行业的专注。如何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同时又是高性价比的法律服务?对我们整个行业而言是永恒的一个挑战。

恢复律师制度以来,上海律师始终走在中国律师国际化的最前沿。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外部条件,也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际化意识、视野和能力与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律所、律师还存在差距。知耻而后勇,迎头赶超还有机会。怎样补国际化的短板,上海律协已经有计划、有行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外资律所和外籍律师、专家与上海律师交流;为青年律师境外学习培训提供支持。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上海律师提升自我的努力从未停歇。我们还要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他们就是具有境外法律背景的海外留学生,还有就是目前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中国律师。他们都将是我们上海律师国际化的生力军和后备队。

国际化是上海律协“四化”发展目标之一,希望通过我们上海律师的共同努力,上海律师的国际竞争力能进一步增强,不仅能参与、领导重要跨境交易的法律服务,也能参与国际公法范畴的法律事务,代表国家与政府在国际条约、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出中国律师的声音。